2013年所购书
王新江 | 2013年12月14日
不敢说“所读”,因为确实没有全都完。而且有些书读一两遍也不能算是读了,需隔不久就再“反刍”一下,直到条件反射般就能自如运用书中观点或结论时,借用王阳明的话说那叫“致良知”,才算“读了”。故只能说是“所购”书。 虽然如今电子书无论品类、数量,还是电子书的阅读介质都有渐成洪水之势,但我还是固执以阅读纸质书为主,因而购书也成为习惯。我购书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日常如周末光顾旧书摊,二是网站购书,这又分两种
风雨的街头招牌能够挂多久
王新江 | 2013年11月21日
常去吃中饭的馆子,突然“没征兆”倒闭了。想想这两三年下来,已有不少家如此。脑子里不禁冒出了这首老歌: 风雨的街头 招牌能够挂多久 爱过的老歌 你能记得的有几首 交过的朋友 在你生命中 知心的人有几个 …… 顺着歌词想“为什么呢”—— 靡不有初鲜克终, 交情似水淡长浓。 自古人无千日好, 果然花无摘下红。 (《金瓶梅词话》第76回·春梅姐娇撒西门庆 画童儿哭躲温葵轩) …… 果真这世界是越来越多的陷
[荐书]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
王新江 | 2013年10月24日
偶然接触到一套书,粗翻了几本,感觉不错,内容扎实,史料翔实。书不时髦,推荐给对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 该套丛书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合编(均由中华书局出版)。主要选用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的中国政府审判日本战犯及汉奸和战时文电等有关历史档案,兼收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同类档案资料。这是该书最大的买点,可以说全部内容都是货真价实的干货。每卷书前均附有十页左右的铜
读会子《红楼梦》(第一回)
王新江 | 2013年08月22日
没事闲着干嘛?读会子《红楼梦》。不索隐,不抠字。随手翻,记所感。——题记 1、窃以为《红楼梦》应列入第十四经。理由: a以研究文字而言,已是原著多少倍,虽具体无从统计过,但仅以1979年《红楼梦学刊》创刊算,由季刊至双月刊再至月刊,每期五十字万字。而《红楼梦》百二十回本也就百万字出头。从《红楼梦》抄本流行期虽高达几十金至程高排印再至民初新式标点铅排本,研究文字由涓涓细流渐成洪流而汹涌。可以说,《红
[美术作品]毛主席八次检阅文化革命大军
王新江 | 2013年07月12日
看完这一组美术作品,我只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八次检阅你、鼓舞你、激励你、沸腾你、燃烧你,你还能保持淡定吗?跨越时空的嘲讽是容易的,事后的是非是黑白的,但是,如果你是当时被检阅者中的一员,是否甘愿被毁灭?再多问一句,如果再来一个四伟大,你会判断出这是毁灭人性的,从而坚决拒绝吗?
一张1936年的“试印券”
王新江 | 2013年07月03日
偶然购得一本民25年(1936)出版的《译文》杂志新二卷第一期(上海杂志公司发行),里面夹有一张随杂志附带的“试印券”,感觉比较新颖。——这张试印券的所用范围仅限于在新艺印刷厂印刷刊物时抵一定比例的印刷费。具体“代用金”为“满洋十元者本券可作国币一元满二十元者可抵用二元多者依此类推(奇另不计)”,有郊期限至民25年底。这有些类似于今天网站购书满减,但这是印刷厂为了吸引更多客户来此印刷而推出的优惠方
王阳明违反朱子了吗
王新江 | 2013年06月18日
王阳明自述格庭前竹子致吐血后(我一直好奇他是如何格的,难不成就是硬想——硬想以获得竹子的所有知识?据说还有一哥们儿同他一起格,那哥们儿更惨,好象是格死了?),加之一系列波折后,悟出心学。致使一些不太明就里的后人认为王阳明是反朱子的。王阳明是否反朱子了,暂时搁置一会儿。先看以下几点: 1、王阳明晚年对于自己的学术与朱子相背,深感不安,遂精读朱子所有文章,于是有“朱子晚年定论”: 师(王阳明)曰:“无
天以人多开杀运 民缘业少失安居
王新江 | 2013年06月14日
偶然看到了这两句诗,不禁扔书有所思。博客文字不讲组织、不修文饰,不详论述,只出所思。 1、“人多”——公认的事实是,清朝在18世纪人口总数增加了一倍,这可能是康乾盛世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了,康熙将税永久固定到一个较低的水平,雍正又免了人头税,农产品有了新的合适的品种……这一切极大促进了人口的繁殖。但人数的强力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都说中国近代是多灾多难的,但除了极少声音将此与人口数量的增加联系
释“民”字
王新江 | 2013年05月05日
首先引一段网上关于“民”字的注解:甲骨文(此处有误,实应为金文)“民”是一把锥子剌进了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用残酷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剌瞎,强迫他们劳动,所以“民”的 本意是奴隶。但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看不到原来字意的形象了。后来从奴隶把“民”引申为被统治的人。 ------------- 上述注解是不完全对的,或者说是错误的。首先“民”字无甲骨文。有些人表示很奇怪,其
"梦"想
王新江 | 2013年04月02日
如果您承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那么又何必千回百转千言万语千方百计释梦呢?因为经济、物质丰盈之后,上层建筑、意识不得不与之俱进。这也是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中国梦的提出足以证明上述趋势不可阻挡。“中国梦”三字本身就是一个别有滋味的词——它会令人立刻想到马丁·路德·金的名句
梦
王新江 | 2013年03月19日
一夜春风紧,吹来释梦人。 你解我释忙,像雾又像雨。 你说你的准,我说我的灵。 一梦千万解,万千异梦人。 十四你做梦,乳子尚可教, 四十梦不醒,徒惹乳子笑。 都梦天有情,苍天竟不老, 大道早有迹,何必梦复梦。
听其言……
王新江 | 2013年03月18日
其云: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民为本:众所周知的是,2300多年前孟子首倡,公元1949年后的中国,毛、邓、江、朱至今天都有宏文说这三字。(有兴趣的读者百度一下尽可明了) 2500多年前的一个下午,孔子看到大白天睡觉的宰予,然后感慨地说,”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前我对待别人的话或许诺,是听他的话就相信他会这样做,现在我对待人,是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与
当中国已富成为共识之后……
王新江 | 2013年03月04日
中国已富,如果没有疑问。那么,现在的一切问题(不必过泥——说什么不是全部,当然不是全部)就是富了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富后怎么办?当然是“教”(论语中即有此论述)! “教”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树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教”什么,引出叉路无穷(科学啊,民主啊,自由啊,古典啊),争论,争论。 怎么“教”,又引出叉路无穷(大体分民间自主教与国家统一教两大方向),争论,争论。 “教”什么,怎么“教”,各
其实你不懂他的知与畏
王新江 | 2013年01月08日
常见评论官员“无知无畏”,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太过天真。一语道之,你之知与畏与官员的完全不是同一系统。也即孔子说的:你爱羊,我爱礼。简论如下: 先说说“知与畏”。无知固可无畏,知太多也可无畏。知有很多,畏亦随之。知太多不是问题,当你的知与官员的知同向,则畏亦同向;反之,只是自说自话,各知所知,各畏所畏,说完之后,仍循各自的知与畏各行其道。 明白了上段的话,再看看现实中的“知与畏”。评论者固然是“知”不
宪政不过一大嘴巴
王新江 | 2013年01月04日
笔者读"宪政"之文多矣,大多为空泛华丽之言,令人若视天之日月,美则美矣,然欲拾无从,欲恃无凭。 "宪政"的精华在于限政宽民。限政即限官,而宽民则在官。民风不正的根源在于官风不政。官,上情下达者也。其达不正、不清之风,下风焉能清正?所以宪政的根源在于限政限官。而官之清正与否的根源在于官风。风一旦形成,90%以上中才之官难免矣,剩下一二所谓好官根本无力转风。 今之官风如何?窃以为王LIJUN所挨的一大
王新江
182篇文章 2499天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九大类书你不必读
默于口,存于心
“天才”拜访二十郎当岁的你
历史是个婊子(转)庆亲王奕劻·清代人物传稿
感喟《北平无战事》之“无”
疯狂的“量词”催化无奈的“倒逼”
臆度高官自杀:尊己与止祸
民间超越自卑与官方超越自大
终于明白传统中国为啥抑商了
……即使剥皮做鼓也震慑不了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