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传统中国一直抑制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奇低,这早已是共识。
 
然而,除瘟疫、战争等特殊因素影响外,只要是在稍平和的年代里,商品经济在传统中国一直是给点阳光就灿烂。战国时代形容齐国临淄人多,那是“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样大数量的城市人口,其商品经济发达是可想而知的;编辑于明代的“三言二拍”共200篇小说中记载商人的故事占了很大比重。这么多表现商人的作品出现,足以说明商人、商品在市民生活的重要。论述传统中国商品经济的专著和论文有很多,我只是随便拈取一二。
 
但是,传统中国的执政者总是能在商品经济渐趋燎原时适时、凶猛地拨上足够的冷水,使商品经济不太发达也不致灭亡。这个现象,钱穆有论述,但解答有些含蓄。最近,我看了些关于中西文化碰撞的书籍,似乎对这问题有了较深一层的认识,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识,在这里想简单说说,既是请教也是探讨。
 
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不同算得上是主流共识,西方先于中国进入现代化是事实,传统中国要进入现代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这更是最大的需求。现在问题来了,西方为什么就先现代化了,那是因为西方,尤其是英法美一直是重商主义,这与传统中国正相反。
 
这样回答似乎过为粗暴简单了。接着问,是什么使西方一直重商,答曰文化。中国为什么一直抑商,答曰文化。这就有些悬了,那什么是文化的核呢,那就是自由。这推论转得有点猛吧?。
 
西方文化的体就是自由,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现了“人”,时间走到法国,启蒙运动发现了人要有“自由”才有一切,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个词不是并列的,而是自由是体,是基石,而平等、博爱是自由之用,是自由基石上的大厦。
 
话说到这儿了,自由是西方文化的核,如果文化中没有这个核,那么其他一切都可以说是无本之木。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文化的核更是如此,简单说,由最早期的地理等因素影响,英美等西方人不得不重商,这是生活的必须,是生存的必须,因此,只要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激出自由之火,自由是商品经济发达后的产物。
 
现在回到本题,传统中国为啥会抑商,我要说就是为了抑制自由的诞生,这有点扯。但事实上就是这么回事。传统中国的统治者当然不知“自由”为何物,但他们看得出你的“要求”在增加,并威胁了他们的统治。水拨得过猛,人民被逼急了,改朝换代的事就发生了,但新的执政者依然如此,宁肯把你逼急,也不……。当然,能够这样做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封闭。按说这封闭也不是完全故意的,地理、交通因素占得更多些,但封闭却可以实现抑商也是事实。
 
再回到今天,这个核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中扎下呢?我们看到,从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商品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现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样的商品经济也许还不足够发达,但事实上正在越来越紧地倒逼“自由”。而且,这是一个经过了众多发达国家证明了的大势,人为的阻止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是越来越难了。
 
当然,“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但宪法中规定的“公民自由”如得以保障,那么每一个普通人就是有“权”的市民,再挟以社会发展的“势”,如此,有了“权”有“势”的市民,中西不同啥的,就是个伪命题了,您是说吗?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