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折剑沉沙铁未消,洗磨完毕认何朝?

东风纵与周郎便,曹氏依然会小乔。

--吴宇森《赤壁》观后感

据说吴宇森的《赤壁》在影院放映时,笑场不断。笔者未曾去影院观看,只是看的影碟,上下两集计四小时四十多分钟,堪称巨制,场面宏大,也颇有史诗之范。然看完之后,确实觉得雷人之处很多,会心大笑之处层出不穷。本想写篇“《赤壁》雷人对白赏析”,然在网上一看,发现此类贴子甚多。心下倒有点替吴宇森打抱不平了:有那么难过吗?至少比电视剧《三国演义》强多了吧!不过话虽如此,但还是有点崩不住,只简单从译名及名著改编两方面挑挑刺儿吧。

(一)咸说译名

笔者曾在一篇博文:“动画片译名何必总动员”中,小小抨击了一把动画片电影的译名。其实,一般在看电影前,无论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大家首先都会留意一下译名,一般来讲,一部影片的原名能更直观地表达出这部影片的意思。网上很多网友抨击《赤壁》的英译名为“红岩”(red cliff)。说实话,笔者以前接触到赤壁这两个字时,也没太往颜色上靠。笔者未曾亲去过赤壁,然而在江西待过几年,知道江西是典型的红壤所在,现在想想,湖北比邻江西,想必赤壁的颜色抑或真是红色的岩石?可发一笑。

其实“中国特色”的影片译出的英文译名,往往很不尽人意,这不独《赤壁》所有,以往这类例子很多。还记得曾获十多项奥斯卡提名的《卧虎藏龙》的英译名是什么吗: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试问在中国一个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在说到“卧虎藏龙”这个词时,他会真的立马儿想到的是这两种动物吗?

可笔者也注意到,很多美国影片译为中文译名时,往往不仅准确,而且还很有意境,颇能显示影片的主题,以获第81奥斯卡提名的某些影片的译名为例:如“The Reader”译为“生死朗读”,“Slumdog Millionaire”译为“贫民富翁”, “Doubt”译为“虐童疑云”,“Changeling”译为“换子疑云”等,试看这些中译名所带来的中文含意,不仅准确传达了影片的意思,还某种程度上提示了影片的主题。笔者倒是惊讶为什么没将“米尔克”(MILK)译为“同志总动员”,这个译名多“信达雅”啊!弄得我没看影片时还以为是讲“美国牛奶”的故事呢,心说美国牛奶也有“三聚氰胺”了?

[subtitle=]

由这些译名的差别,笔者不禁想到,怪不得到现在为止,诺贝尔文学奖从来没有中文作品提名,一个中文译名尚且译得如此不伦不类,你能指望将《四世同堂》《家》《红楼梦》《金瓶梅》这样的名著译得既让中国人满意,又能让外国人明白,哪怕一个人名,一个饰物所传达出的隐性意义?

这里再举两个小例子,笔者曾去过一家中文名为“小王府”的饭馆,这个饭馆的英文译名为“Xiao wang's house”,其实小王府的“王”与作为姓氏的王,根本是两回事,小王府当然不是“小王的家”;昨天(4月19日)去游玩,有一景点名为“真武洞”,英文译名为“truly Wu Cave”。咱们自然明白真武乃是一神仙名,而这里的英文却变成了“真的武”,这哪挨哪儿啊。但这类名词且不说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比比皆是,就是在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为少见,如果都是这样译法,别说诺贝尔了,就是及格也悬啊。不知是不是出于母语的缘故,总体感觉,英文的意思总是那么直接,好处是明白。但中国毕竟是诗词的国度,苏东坡说过: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中文就是这样,让人更有想像力,更有嚼头儿。有兴趣的朋友不防去查查《红楼梦》《金瓶梅》英文译名,目前几乎所有的译名都不能准确传达出这两部名著的含义,当然更不要奢谈文字的优美与意境了。

(二)淡说改编

在《赤壁》的花絮中,吴宇森在说到影片中为什么没有再现“周瑜打黄盖”的情节时,振振有词地说因为正史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一个人如果真的被打了五十大板,离死也不远了。这个我们可以理解。然而吴氏却破天荒地加入了连野史中都不载的情节:孙尚香与小兵的恋情、小乔色诱曹操。这真是典型的实用主义。

其实对于名著的改编,本来无可厚非。海明威的作品被搬上银幕的有很多,他自己就说,从不看自己的影视作品,卖完了就与他无关了。这也许代表了部分作家的态度。然而,读者在看这类影视作品时却不能不想到原著,毕竟原著才是这部电影吸引他们去观看的原动力所在。因此对于原著改编的成功与否,会成为这部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赤壁》之所以出现如此多的笑场,不能不说是影片改编的硬伤较多所致。

对于影视作品的改编,我是门外汉,但没见过猪跑,总吃过猪肉啊,所以也胡乱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这里我首先要提到的是《飘》,这部作品可谓宏大,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首先面对的就是对原著的取舍。有趣的是,《飘》的改编和拍摄时间都较长,在拍摄之初,《飘》以及这部作品的作者都还是默默无闻的,而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该小说作者及这部作品变得越来越有名了。该片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深信,经典名著无需大幅删减或修改就可以直接搬上银幕,要删减的只是出于长度、机构审查或其他现实的考虑,让观众明白删减是事出有因的。他绝不能容忍胡乱篡改原著内容。事实上,该片只有因影片容量问题而删除情节,而从没增加任何书中没有的情节,影片中主人翁的对话也是严格按照书中的对话。拍摄完毕后,剧组非常忐忑不安地、小心翼翼地、秘密地举行了小规模的试映,以求征求观众意见,再对影片进行修改。结果在影片结束后,观众全体站起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以上内容详见《乱世佳人》4D9花絮碟)。由此《乱世佳人》横空出世,横扫当年奥斯卡(获得了包括最佳电影在内的10项奖),这个纪录直到《指环王3》时才被打破。这部作品历来被视为影视作品改编的典范。不知是不是因为改编得太精典了,这部名著自那之后就再没有被改编过。

而如果作品内容较少,这时改编者就要加“肉”。这样的例子,我以为《色戒》可作代表。虽说该片的改编成功与否众说纷纭。但我觉得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于时代的氛围、服饰等,李安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基本很好地还原了原著。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在对白方面,只要原著有的情节,基本完全采用小说中的对白,毕竟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语言离现在并不是很远,听懂是没问题的,那又何妨不采用呢,又讨巧又省力。这是古典文学作品所不具备的一个优势,不然《赤壁》也不会有那么多雷人对白让我们饭后闲磕牙。

[subtitle=]
  
  再比如1987年版的《红楼梦》,现在虽然被人们评为经典,然而这也只是总的来说。该剧目前较为统一的最为人诟病的是,后四十回未遵循程乙本的百二十回拍摄,而是采用专家尚未统一的一些个所谓脂批中的现索,让观众很不认可,很不买账。即便是前80回,象淫丧天香楼,也很为人批评,但更多的是因为删除原著情节较多,让观众感觉很不解渴。我国台湾省就曾拍摄过60多集《红楼梦》,评论较好,惜未曾在大陆引进。

从以上几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影视作品改编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首先就是要尊重原著,但并不是对原著的亦步亦趋。其次对于增添情节一定要格外审慎,要有逻辑性,别太小儿科。第三,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加入新的元素。对照这几点看,《赤壁》无疑是失败的,不仅增添了很“现眼”的严重影响国人审美情趣的情节:象孙尚香的婚外恋,小乔的私奔曹营等,而且还有周瑜、刘备等眼睁睁将曹操放走的情节,这些情节的增加,不管其要表现的主题多么深刻,但表现手法上是非常拙劣的。

  “尚香与小兵相恋”“小乔色诱曹操”的情节无非是向人们传递“反战”的声音,这类声音在我国的闺怨诗中比比皆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至于影片中孙尚香、小乔等半裸镜头,我倒觉得没什么,那才是好莱坞影片的“长项”。《色戒》中不是一样有些小说中没有的高难性爱镜头吗?其实好莱坞影片一个总的原则是,不论什么类型的影片都是“有臀有波”的,这可能是出于“市场”的考虑?

另外很多网友对于影片中过多表现周瑜的情节提出异议,我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赤壁》一开始的片头就明显表现出吴宇森深受古典诗词的毒,明明就是“折沉沙铁未消”的电影版,只不过是“”变成了“剑”。而在我国的以“赤壁”为题材的古诗词中,也是以表现“周郎”的为多,毕竟名将美人,是一个永恒的吸引人的主题。



补记:

《赤壁》影片中的小乔是一个忧国忧民、热心帮助周郎、甚至想解民于水火的贤内助,电影中这样表现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最近看到一个关于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词的有趣的解释,附在这里,也算是一家之言,可发一笑。
该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理解的难度在于“了”字,如果是读为le(轻声),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如果读为liao(三声),作了结讲。断句应该是这样:“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小乔一嫁给周郎,周郎的雄姿英发就全被她了结了”。这样的解释当然是以女人是祸水为出发点的。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