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逢李少红版《红楼梦》荧屏骂播,笔者将以前写过的一些有关《红楼梦》的小文陆续发一些出来,这些个文章都是两三年前陆续发于“国学数典”等论坛上的,只是娱乐文字而已,博网友一笑。
“少红红楼”实在是不值一评,原因何在,因为所有主要人物(指正副册中人)都是“死”的。可以肯定地说,与大陆的‘87版连续剧、六集电影版,台湾的同名连续剧相比,“少红新红”的所有主要人物的扮演者的“演技”是最差的,甚至可以说,“少红新红”的所有主要人物根本不懂什么叫“演”,无时不响起的旁白无疑证明了这点,而这旁白又远比连丽如的《红楼梦》评书差得太远了。华丽的布景、道具,鲜研的服装、高明的化妆,这些都无法让这些美丽的“皮囊”复活!一声叹息:李少红,I 服了 U!
中国古代小说配以绣像、插图自古有之,往往一部小说既有人物绣像,论赞,又有带有情节色彩的回目插图,这样一部小说的配置才可谓“豪华”。人们在欣赏小说文字之美外,尚可领略绘画、诗词之美,不仅对于小说的整体理解有益,而且精神上也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这种配置的小说,在我国明万历时期达到鼎盛,当时的书大部分都带有木刻版画。而《红楼梦》诞生时,由于西方机器的引进、印刷术的转变,传统的木刻印刷方式已走向没落,因此《红楼梦》未能留有优秀的木刻版画(程甲、程乙本均配有木刻绣像版画,前者为24幅,后者为18幅,据传为程伟元所刻,但刀法较为板滞,线条较僵硬),这实为一件憾事。
然而在以后蜂起的石印本中,人们自然忘不了为《红楼梦》这样一本重要的小说配以绣像、插图等。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增评补图”系列,该系列不仅图多,且不同版本的插图虽然“大同”,但“小异”亦有不少。这些图颇能代表了《红楼梦》一书的“绣像成就”。笔者手头有三部书,均配有绣像、回目插图,平时把玩时感受其中的异同,联系小说的情节,也很有一些乐趣,故现就此三本书的回目插图(暂不涉及人物绣像图)比较把玩一番,以供同好。
首先说一下这三本书分别是:
一: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1957再印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下简称商务本);
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版《红楼梦》(三家评本),该书依据的底本是《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下简称上古本);
三:本论坛“东大文研”版块下载的《增评补图大观琐事录》(下简称下载本)。
关于此三本书内容的异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朱一玄编辑的《红楼梦资料汇编》一书。
《红楼梦》第一回的回目为: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对于第一句,在三个版本的回目插图中,均能紧扣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三个部分,其中梦境的表示方法相同,均用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画法:在该人物的头上打一个“旋儿”,由小渐大,梦中的情节出现在“旋儿”中,非常形象。
该插图所表现的书中相应情节为:“一日,炎夏永昼,士隐于书房闲坐,至手倦拋书 ,伏几少憩,不觉朦胧睡去。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士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仔细把玩三图,商务本最为准确,甄士隐手拿“蠢物”仔细看的情景很是传神,“蠢物”的形状也画得清晰可见。插图突出了主要情节,而将“士隐伏案”舍去,“旋儿”只是从屋顶上象征性地引出来,背景虽较上古本简洁,但主要要素并未减少,主题突出;而上古本的优点是背景较为全面、细致,可看出士隐伏案而睡、见僧道上前施礼,但未能表现出看“蠢物”这一回的点睛之笔--识通灵。下载本的构图与商务本基本相同,但主题不够突出、细致,无论是僧 、道、士隐的刻画均没有前两个版本准确--前两本的僧道均可一眼看出,僧秃头、道高髻,服装也符合人物,使人一看便知,而下载本的僧道几乎看不出分别。
对于这回回目的第二句: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商务本与上古本无疑更为准确,下载本好象并未扣到主题。书中相应的情节应为:“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鬟,在那里撷花。---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雨村见她回了头,便自谓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尽,自谓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
从以上情节可看出,图中必要的元素为:人物是雨村、娇杏,动作是撷花、回头。商务本与上古本的插图均不错,商务本依然较上古本背景简洁,主题更为突出,雨村为正面,俨然是在翻书时,听到女子嗽声,遂起身往窗外一看。按书中的意思,显然以雨村的角度画插图更为适宜,故雨村应正面作图,娇杏给个背面镜头很为合适:毕竟是“虽无十分姿色”,纵然画出来也不会太“赏心悦目”。因此笔者认为还是商务本的插图略高一筹。如若不信,请看上古本的插图,雨村侧面表现,娇杏正面表现,画面中的娇杏不仅相貌平平,且略显慌乱,看不出有“回头”的意思,倒象是被吓着了,要掉头就跑。而商务本的娇杏用背面侧图来表现,有力地刻画出了“回头”的意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崔莺莺在回顾张生呢。
而下载本的插图,好象没有表现出“怀闺秀”,倒是有点“风尘”的感觉。表现的情节似是书中的这一段: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简单欣赏完第一回的回目插图,笔者认为还是商务本的插图最为准确,构图也较好。从笔者手中的两本实体书看,插图的清晰度也是商务本的最好,非常清晰,而上古本的图也较为清楚,但明显是经PS处理过的,细节表现不理想。而下载本因为未见到实体书,不好置评。最后希望哪位同好还有类似而有小异的插图也可传上来,奇文共赏析才是读书人的乐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