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卢沟晓月作为燕京八景之一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今天的人们对这一景色的真正寓意却未必清楚,有必要简要说明一下。
话说天下的桥多了,月亮更是地球上任何人都能抬眼看到的,为什么偏偏卢沟桥上的月亮成了天下闻名的美景?
一个地方美不美,不是凭空吹出的。而是此时来来往往此地之人看到之后,这一刻的景色恰恰激发了其心中所想所思所感所盼所愿所望所愁所苦所喜所乐……一句话,景是催化剂,如此,能写的自然会抒之于文,不能写的也会口传于人,传闻日广,美景生矣。(这与现在某些地方人工造景完全不同,须知古人没那闲钱和闲工夫整那闲玩意儿)
话虽如此,这桥这河这月也得有点意思才能激发人们感情,如豆腐渣桥、重金属河、雾尘霾月,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哪还有心情看闻赏诵呢?
话说某年某月某日,马可•波罗路走过卢沟桥后,他被深深折服了:“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那一年是公元1275年,这座桥已经存在了86年。卢沟桥全长266.5米,桥下十一洞,桥两边各有石栏雕柱140根,每根柱头均刻有数量不等的石狮,形态各异,各各传神。可以豪不夸张的地说,从此桥建成的那天起,便被无数路过的人喻为“第一销魂是此桥”。
说完桥再说桥下之水。这桥长两百多米,在1189年时,那可是相当长的了,这说明桥下的水也是非常大的。这河的流变我就不说了,只说这河的俗名叫小黄河,简单说就是比黄河体量略小而已,其他黄河的特点它都具备。从桥上走过的人看桥下之水:只见浊浪拍岸,清浊俱发,你追我赶,奋涌争先。(其实也是一条灾难之河)
您说,看到这样的桥这样的水,您心中的那些想头儿能不由此激发吗?就算上桥前没想头的,看了之后也必会思如泉涌,想入非非。所以,历朝历代文人咏“过卢沟桥”的诗那是多了去了。远远超出咏“卢沟晓月”的。
说了半天终于说到“卢沟晓月”了。为嘛咏“卢沟晓月”的少呢?原因很简单,这景是美,没的说,但真见到“卢沟晓月”的人远远少于“过卢沟桥”的。需知这个“晓”字,是拂晓之晓,那是天似亮非亮,月亮就快要落了,太阳就要升起之时。传统古代那时,城里的晚上一般宵禁,城外治安又不好,哪有人黑灯瞎火去野地里赏月呢。需待太阳升起之时,城门开了,才会有进城的,出城的,送别的,行商的。卢沟桥就是这样一座联系城里城外的咽喉之桥,而只有那些赶早的,才会看到卢沟晓月。例如,深秋某天拂晓,您踏上了卢沟桥——
眼里见:桥面白霜点点,残月犹在,星星几颗,红日欲喷,两岸树叶或红或黄,片片飞落,东望城阙历历,回首西山叠翠,远处炊烟缕缕,南去雁阵行行……桥下滚滚浊水争先更给人以蓬勃血涌之感。
耳里听:秋虫戚戚,河水汩汩,雄鸡报晓,庙寺钟敲,来往行人脚步声,送别情人喁喁声,驴车马车辗过声,两旁小贩吆喝声……
此情此景,您能不胸臆为之一开一震?
(最后再强调一点:卢沟晓月之月不特指中秋之月,而是特别强调一个晓字,因晓时秋际更易引发人们惜光流时,一天之际在于晨,只争朝夕之感,但望日附近,月大且亮,故而更佳。)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