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转贴一篇文章(http://blog.china.com.cn/dingqizhen/art/4281326.html),此文基本代表了我对高考最牛作文(指王文奇的《绿色生活》)的看法,原文标题为“古文奇字不是作文正道”,作者丁启阵,原发于中国网专家博客。同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我的看法,我也简单说两句:
 


原本想自己写一篇,但又觉得似乎不值一辩。因为关于什么是好文章,历朝历代均有争论,无休无止(这一点只要看看上海古籍出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上中下三册、《中国近代文论选》上下两册,即可明了)。陶渊明写完文章要念给村夫听,问他们听得懂吗?陈寅恪授课时,经常会问学生一句:这样讲可以吗?(言外之意是说你们听得懂吗?)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然觉韩文不值一哂的亦有人在,周作人就是一例;胡适更是说,古往今来的文章,唯有陶渊明、苏轼是通的,其他都是不通的。明清以来,素有“天下文章出桐城”一说,但反驳此说的人也有很多,胡适就说,明清的好文章要属唐伯虎、郑板桥为最。曾国藩、张之洞都有类似的话:中国历史太长,好文章亦不少。个人精力有限,何能尽读。只需依个人性情、兴趣,择数家熟玩即可。具体到我,渊明、苏轼的文章当然熟诵,散文方面吃透了杨绛的“干校六记”足够用了,议论文方面看看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即可,小说则取孙犁熟玩。

 


说到这篇最牛作文,我的态度同“转文”作者是一样的。早有前人指出,看《文选》如只学会了用奇字僻字,弱智也,还不如不读。



--------------------------------------



2001年,江苏出现用浅近文言写成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那时我就有个预感:江苏还会出现高考奇文。果然,今年就出现了不但用文言而且用不少冷僻字堆砌成的《绿色生活》。据报道,又获得了高分(有人说是满分)。不难预测,照这种情形下去,江苏省还会出现更加奇特的高考作文。比如说,类似汉大赋的作文,写山便通篇全是山字旁的字,写水便通篇全是水字旁的字;再比如说,另辟蹊径,纯用某地方言,专写市井风俗,走近代小说《九尾龟》《海上花列传》的路子;再比如说,文中引用一些外文句子,例如拉丁文、古梵文、古吐火罗文、古希腊文、古埃及文的名句。



我承认,能用文言、用冷僻字在有限的时间里写成一篇应试作文的考生,是“奇才”。表明他们在文言修养、掌握古文奇字方面,为一般考生所望尘莫及。其钻研精神,令人惊叹,令人佩服。



但是,这样的作文总是能够获得高分甚至满分,得到专家的高度肯定——有位专家说用古文奇字写《绿色生活》的考生“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有问题”,我认为,这就值得商榷,值得冷静思之。



小而言之,像《赤兔之死》那样用浅近文言,像《绿色生活》这样用古奥文言、古文奇字写高考作文,都是技术上的“出奇制胜”,是可以操作的。有报道说,古文奇字《绿色生活》的考生王云飞考试前夕曾跟他母亲表示,自己决定要冒一下险,即用古文写高考作文。这一类出奇制胜,固然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技能,但是,它毕竟是可以事先准备的。比方说,考试前,先准备好两三篇这一类奇文,进考场默写出来便可;或者挑选一些古文句式、僻字,熟读并记住,到时候尽量用在作文中。毕竟,高考作文只需要写一篇,只需要写八百字,准备起来不是很难。



大而言之,这事关文风。如果说,高考作文考的是学生的中文运用能力,是写作能力,那么,就应该使用大家认可的文学标准去衡量。在“我手写我口”言文一致的白话文时代,用文言、用古文奇字进行写作,都不是文学的正道,都是歪门邪道,不值得提倡。一旦提倡起来,“国语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几代人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重新退回到写作、文化知识被某个阶层垄断的黑暗时代,底层百姓如牛马一般活着。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收在《南腔北调集》中)一文中,曾经讽刺过故意“多用难字”的作文秘诀:“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我赞同鲁迅先生的意见,好的作文是要让人看懂的,不是越“深奥”越好,“谁都看不懂的文章”决不是天下最好的文章;好的文章,应该是“白描”的,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总而言之,我认为,江苏有关专家给文言、古文奇字高考作文打满分高分并给予高度评价的做法,是有不妥之处的,可能会有不良的影响。

2010-6-29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