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笔者曾在某论坛发过一个贴子:图说精解详析大观园十二经典画面之宝钗扑蝶。在写这个贴子的过程中,浏览了很多关于宝钗戏蝶的美术作品,当时就感到有些作品并不能完美表现这个主题,很有必要“较真儿”一番。

在“较真儿”之前,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宝钗戏蝶”的文本,这是我们“较真儿”的出发点与依据。此段描写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 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 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

“宝钗戏蝶”位列大观园十二经典画面之首(其他十一个为:黛玉葬花、湘云眠石、宝琴立雪、晴雯补裘、小红遗帕、藕官焚纸、玉钏尝羹、龄官画蔷、香菱斗草、平儿藏发、莺儿结络)。这十二个经典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大观园里众多妙龄少女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一直是《红楼梦》美术作品中的首选。我们不妨用新闻要素详细分析一下:人物:宝钗;时间:联系上文可知,此日为农历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按公历,今年此节在65日);年龄:按大某山民推算,当为15岁;地点:按书中交待,应是从玩耍处(稻香村)至潇湘馆,而扑蝶应是在从潇湘馆返回玩耍处的路上。在这条路上有两个景点,一个自然是滴翠亭,而另一个当是梨香院;作了什么:当然是扑蝶;产生效果:主观方面表现了宝钗机敏善变,客观方面冤枉了黛玉;其他要注意的细节还有服饰、发型、道具扇子、客体蝴蝶、配角小红等。我们要强调的是,在这一画面中,宝钗、蝴蝶、扇子三位一体,哪个要素不准确都会影响这一画面的真实。前两者基本能够准确表现,而扑蝶的重要道具——扇子,却显得五花八门,主要表现为折扇与团扇两种。我们对照文本可知,宝钗并不是一上来就想要扑蝶的,而是随机性地看到了蝴蝶,面对大好春光,又无旁人在身边,从而诱发了少女的本心,“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我们知道古人的衣袖虽然宽大,但毕竟不是魔术师的帽子。团扇虽然向与美人为伴,但不太方便藏于袖中。而少女用的折扇一般较为小巧、秀丽。因此这扑蝶的扇子必是折扇无疑。

[subtitle=]

在掌握了上述细节的基础上,我们不防仔细观察一下中国大陆、澳门、台湾发行的《红楼梦》邮票中的这一图。邮票号称“国家名片”,每一幅邮票都是经过精心、严格的专家审查后方能发行,严谨、准确是必然的,然而仍然不乏遗憾的作品。首先看中国大陆发行的这一图,发行于19811120日,原画作者为刘旦宅。画面除蝴蝶外,基本无任何背景衬物,使人物更为突出,绘画技法上采用简洁清秀的工笔画法,古朴而淡雅。然而细究画面人物却嫌动感不足,伤感有余。须知“宝钗戏蝶”是宝钗在120回中仅有的放下机心,回归少女本色的一个瞬间,这时的她完全回归为一个青春灿烂的少女,心花怒放。我国台湾省于1998716日发行《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邮票,其中第三图为“宝钗戏蝶”,画面中宝钗处于鲜丽的亭台花木之中,设计者采用工笔重彩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整个画面饱满、浓艳,充分展示了在典型环境中刻划典型人物的长处。画面上滴翠亭,小红、大蝴蝶等细节非常到位,然而焦点处的一把大团扇却让人不禁失笑——这把扇子能藏到袖子里吗?嘿嘿!另外,蝴蝶也并非是玉色的,而是黑黄相间的,这也是个小小的败笔。最后看一下我国澳门199931日发行的《文学与人物——红楼梦(一)》邮票,第三图为“宝钗扑蝶”。应该说这组邮票吸收了前两组邮票的经验和教训。人物背景基本与中国大陆的发行的同题才相似,头与身体的扭曲显示了强烈的动感,手中的扇子也很中规中矩。整个画面虽无明显差错,然而整体感觉却显然不如前两者,人物显得过于丰腴,年龄偏大,倒像个是忽见陌头杨柳色的闺中少妇。呵呵。

注:鉴于许多网友针对此文这样的比较是否简单了些,笔者声明,这只是针对本主题博客的,只是针对邮票构图的一个简单类比,至于比较全面的分析,请看笔者的另一个贴子,就是上文提到图说精解详析大观园十二经典画面之宝钗欢迎指教


想什么呢,你倒是扑啊!

这扇子藏得进袖子吗?

少妇”还是“少女”?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