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现实中,如果你“不平欲鸣”,但“直言”的后果非常可怕。你既怕这种后果,但也怕憋在心里闷坏了身子,无论以何种形式还是要“鸣”出来,那你会怎么“鸣”呢?

姑且暂时搁置这个问题。且说笔者曾与一“85后”朋友闲聊,谈及上世纪80年代大盛的“朦胧诗”,他说也看了一些,但没看懂,觉得没什么意思。笔者大为诧异,因为在我看来,那一首首“朦胧诗”是那样明白易懂,有的如带刺的玫瑰,有的如野百合花,有些更是一把把匕首、投枪……,这是诧异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更让我诧异的则是,难道我们的社会已经如此宽容——各种“直言”“异见”均能顺畅地吐出?我不以为然。

“朦胧”是什么,我不想抄字典。我且直观地以词解词为,月朦胧,鸟朦胧,迷迷迷糊糊,若隐若现,这是视觉上的朦胧;而用于“鸣放”中的朦胧又是什么呢?这我不好解释,但“朦胧鸣放”的效果是,对于“鸣放”者本人吐不平之气,无虑以后闷坏了身子;对于“敏感”者无“柄”可抓。不过这样的解释不会令您满意,下面我再举一首诗实例解释一下,这首诗是舒婷的《也许》,诗名“也许”,并无实义,不过是取句首的开头两字作为名字而已,这种命名方式在《诗经》中最为常见,唐人李商隐也常用此法,有时他自己都觉得这样“欺骗”读者不好,就直白地命名为“无题”。舒婷的这首诗其实也是无题,虽然这首诗还有一个副题——答一位读者的寂寞,但仍可以无题解之,寂寞的本质不过是“鸣放”通道不畅罢了。诗不算长,抄录于下:

也许我们的心事

总是没有读者

也许路开始已错

结果还是错

也许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

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

也许燃尽生命烛照黑暗

身边却没有取暖之火

也许泪水流尽

土地更加肥沃

也许我们歌唱太阳

也被太阳歌唱着

也许肩上越是沉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许为一切苦难疾呼

对个人的不幸只好沉默

也许

由于不可抗拒的召唤

我们没有其他选择

读完了这首诗,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舒婷在“朦胧派”诗人中算是很“阳光”的了,这首诗如果你仅按副题“答一位读者的寂寞”去理解,好像也很直白。然而在我看来,这首诗非常“朦胧”,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说它是整个新中国的历史,一点也不为过。阅历深的人不难从诗中看出,这首诗涉及了整个上世纪至今的许多人都知道的某种东西,即对一个事业,一个党,一场运动的形态的承诺。一个人不得不既要应对世界内部的事物,还要应对他自己的怀疑。或者,相反是另一个意思,这首诗表达了怀疑的正当性吗?两种解读我们也并不能完全确定。这才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秋灯小话》作者丘坦之云:“天下第一大危险事乃是不肯说逛话,许多思想文字之狱皆从此出,本来附和俗论一声亦非大难事,而狷介者每不屑为,致蹈虎尾之危。”此话诚为至言。笔者由此得出结论,如果你不肯附和俗论,不肯说逛话,又要表达出自己的声音且不致蹈虎之危,那就接过“朦胧”的枪吧。

下面我再考考您,看看您有接“朦胧之枪”的资质吗: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以上两诗均是顾城所作)

亲爱的读者,您看懂了我想表达什么吗?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