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财新网“医患血案何时休”报道,照例以批评医疗体制作为落脚点,文章最后一句“希望像哈医大血案这样的惨剧不要再发生”。文章嘛,当然也只能那样写,结尾总得给人点儿亮是不?但我对此有不同观点。其实医患关系紧张,乃致时不时发生个把血案,在目下中国一点也不奇怪,希望这种事不再发生的人最终会绝望。依我看,这事与体制啥的也一点关系没有,为什么?因为有些个事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均”这个指标。当“人均”数字极为恶劣时,所有参数都会失灵。这个道理,只要想一想“相对论”是如何诞生的、“万有引力”又是如何失灵的,就很明白了。
中国的很多指标的绝对数字都很大,放之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如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多鲜亮啊,为此让多少人有了全球老二的底气啊。同样,中国医生总数放之世界各国都显得很多,但“人均”医生数量,极有可能比现在最苦最穷的老黑非国家都不如。这种状况下发生个把医串血案是非常正常的,医与患都不能怪,因为都是出之常情,血案爆发固然是悲剧,可在悲剧爆发的临界点到来之前,医与患其实也都忍耐到了极点。大家心平气和地想一想:
当一个医生一天只看一个病人时,他是什么心态,当一个医生一天要看一百乃至更多时,他又会是什么心情;而我们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中国近十四亿人,每一个人都可能的事就是生病,尤其现在还是老龄化、少子化突出的人口结构。因此,人均医生这个指标的压力,是其他指标面临人多时所不具备的。所以,中国医生的工作,相对于尤其是欧美等国,实是非常惨无人道的。
反过来,再从串的角度看,每一个生病的患者希望得到的服务是什么呢?他们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医生一天只看一个病人时的服务,答案就此明了,您说,这可能吗?
在血案临界点到来之前,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从一天看一百多个……尽量向一天看九十多、八十多……转变;病人对医生的要求从一天一个患者,逐渐变为一天看两个、三个……转变;转变,转变,忍耐,忍耐,加剧,加剧,您说,这个临界点是不是总会在个把医患中到达,血案就此发生了……这有什么奇怪的呢?当然,媒体有报道的任务,医患各有反思的必要,但要想杜绝这事,您也应明白根儿在哪儿了,这不是报道与反思所能解决的,医疗体制的改变方向,与人均密切相关,如真有哪天医生整天闲得无聊了,他不上赶着对患者热情、认真才叫奇怪呢?
有些事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均”!在“人均”指标远超合理、正确区间时,其他一切参数失灵本是常识。这些参数当然包括体制、素质。人均医生指标,可能是与“人均”关系最为密切的,很简单,十四亿人都参与。
由此,当下的医患血案基本是休不了的,医患明白此理,双方尽量忍耐就是了。医患血案悲剧是双方的,我这观点与冷热血无关。医患都是人啊,都有一颗人心啊,将心比心吧。“人均”是最现实的,“人之常情”因“人均”不同而呈现不同面目,此理甚明,胡乱扯其他的反而把人世间的恒理灭了。
补记:看很多人以这个为终结——最简单、清晰的做法就是解放医生,让医生可以自由行医,自由流动,让市场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
对于这点,我觉得大家可仔细想想,在1949年前,医生队伍基本就是这样的,为什么改成现在这样?不全是政治因素所致,我一再强调,制定是人定的,制度的制定是后于人与人之间发生一定关系的。现在改成那样,肯定不是简单的回拨,但是否能避免当时的不足?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现在的中国的“市场”是不正规 、不健康的,这是大家公认的。而这样做的后果真的能解决医患矛盾?真的能惠及大多数的普通患者吗?对此,我深表怀疑!
根本解决之道是要增加医生的数量,如果医生数量没有显著改变,其他貌似合理、精巧的改变只是徒劳,现在的私立医院也有一些,可很多医院的价格是对普通患者说“不”的。只要有钱,医疗器材就可以一步到位,但医生,合格医生的数量,不是钱的改变、体制的改变,就能决定的。更不是什么不拘一格就能凭空降下的(如现在实行自由行医,可医生还是那个数,这个医生总数不会短时间改变的,这样做最显见的后果就是,普通人看病只会更难,因为普通人很难争得过那些通过“市场”求医的),医生需要多久的学习,多少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开始执业,这其实是有时间限制的。
现在医生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都算是中上等的,可以说社会的价值规对医生职业是正向的,学医的,在我国也算不是少,为什么还时有医患血案呢?(以北京为例,不论哪一天哪一时,只要你走进一家三甲医院,几乎都能见到医患纠纷。这个结论是我从有记忆以来去医院看病时,都目睹过的),这其中答案只能是,中国的患者太多了,人均太少了,医生根本没有精力、时间、耐心提供给患者“心中期待的服务”,因为时时刻刻都有“下一个患者”……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