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初,朝鲜(实指朝鲜半岛,含今朝鲜与韩国)国发生动乱,请清朝出兵平乱。朝鲜长期以来一直以我国为上国,连年进贡。上国有保护番国的稳定、和谐的义务,否则番国会另寻其他上国保护。又此前不久,我国的两个番国(越南、缅甸)因保护不利,已被英法夺去。朝鲜在地缘政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对中国的护卫的作用,更是俄、日争夺中国东北、及出海的重要通道,是为必争之地(所以才有了以后的俄日之战)。出兵朝鲜与日本发生冲突(此前中日就朝鲜问题已发生多多摩擦)……终至甲午战争,中国割台澎,朝鲜为日本的番国,日本从先前的默默无闻,借此战一 举成为强国。
 
        甲午战争,日本实未有必胜把握,而中国更将此次战败视为奇耻大辱,因日本也曾是我国的番国,且其人又矮又小,看起来实不堪一击,而我国最终却是惨败,故视为奇耻大辱。这一失败引发了两方面的变化,同时潜滋暗长,在今后的社会进程中先后表现:一为士大夫层面的变法图强;二为民间层面排外仇外。
 
        从第一条线上说,士大夫的变法图强至百日维新止。失败主因系期倚袁世凯势力幽禁慈禧,完全归政于光绪皇帝(此实为慈禧的脉门所在)。未想袁临变倒戈,终至志士被杀,康梁走国。
 
        下面说正题。康有为为英人所护(《往事并不如YAN》中康同璧母女一节有康“十不死”之说,较为有趣)。慈禧令李鸿章为两广总督,悬赏十万,无论死活,必得康有为。李鸿章依国际法与英国交涉,英人以“政治犯”为由拒绝引渡,而英人对康的护卫又甚严。李百般努力终不得,遂报告慈禧。慈禧听罢,郁闷:外国人怎么总跟咱们对着干。
 
        与康为英人所庇同时,梁启超走日本。慈禧派人实施暗杀,然终未得手。慈禧接着郁闷。
 
        维新变法得各国拥护,对光绪皇帝施以青眼。维新失败后,慈禧放出话来,皇帝生病了,不能听政了。各国公使均不相信,强烈要求皇帝听政。如真的生病了,我们可以“西医”治疗。慈禧根本不理,后实在不能不理了,遂同意英国一大夫为皇帝诊病。英大夫诊病后对慈禧说,皇帝根本没病。慈禧更为郁闷。
 
        皇帝生病不能理政,那就得再立皇帝,几经周折,立端王之子为皇储。知会各国公使,均反对。慈禧郁闷积累中,而端王当然希望儿子能当皇帝,当时情形,必欲整出点大动静才能实现这一目的,而最大的障碍无疑就是各国,所以与各国兵容相见之心渐萌。
 
        恰恰此时,甲午失败后的第二条线(即民间层面的变革)渐为明朗:义和团以一切“洋”为敌,且刀枪不入。彼时,无论上层还是民间,均认为外国只是船坚炮利,如果义和团果真刀枪不入,那又何可怕呢?
而当时的报刊上,各国瓜分中国的议论是铺天盖地,各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于是,与端王为首的一帮主战派屡屡向慈禧陈述义和团的神奇,慈禧心有所动。
 
        树欲静而风不止,山雨欲来风满楼。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晚上,荣禄的某个下属汇报了各国对慈禧的最后通牒:一,指明一地令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各省兵权;四,归政皇帝,不然当以兵谏。(此四条真伪无定论,以认为是“伪”的居多)上文说了,这第四条是慈禧的最大脉门,谁欲动此,均会使之完全失去理性而疯狂无比。
 
        之后,慈禧连续召开四次御前扩大会议,激辩义和国是否真的刀枪不入,是否可以依赖,胜利的概率有几等等。在这之前,不少大臣对义和国的神奇也曾试验过多次,刀枪不入的几乎没有。慈禧最终发话,纵使刀枪可入,人心所向岂无恃乎!于是乎征召义和团,向全世界宣战,向一切“洋”字宣战。其实慈禧并不期望一定能打胜此仗,只希望能有一两次小小的胜利,以作将来谈判砝码而已。慈禧的目的很简单,别说赔钱了,割地也无所谓,只要能同意让光绪皇帝下台,小皇储上台,自己主政即可。
 
        ……最后的结果,义和团及正规军完败,首都第二次失陷,慈禧西狩,在各国压力下,主战派不是被赐死就是被流放。辛丑条约(签字国多达11个)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