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我的那篇“有才无德,行之不远”的日志中,有享友问什么是德,德从何来?我没有回答,因为这问题很复杂,牵扯很多学科,如社会学,人才学,哲学,等等,不是一两句都说得清的,而且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选个简单的方法,只以《世说新语》一书简单说下这个极复杂的问题吧。


  《世说新语》共三十六门(篇),德行居首,统领以下各门。悠悠人间事,有德乃大。德行好坏是品评人才优劣的最主要标准。什么是德行,郑玄的注是: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德行是有着层次的,先后顺序是:最高境界是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从这就开始出现了分歧,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选择的顺序是:首选立功,其次才是立德立言。这因为立功是最立竿见影的。当然这个次序也只是大致的,不是绝对的,立功需机遇,而德与言则常有之,德需发酵方可外见,而言更为直接,因一两句“言”而留芳百世的也有不少。


  现在对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道德,褒贬不一。但这需要仔细考察,古人对道德的强调,以对人的规定性为前提。古人以德为人的价值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为人的生命必须靠德才能圆满,意义必须由德方能彰显。能在一千多年前就对人生意义和价值作出这样一个答案,古人的贡献还是很大的。


  接下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德自何来?这就复杂了。按郑玄的注是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什么是好的德,如何培养?这绝不是天生的,它的形成必然来自“物质”。这个“物质”又是什么?“物质”是“行”。这个“行”又是什么?这个“行”不是简单的一人一言一行,而是所有人所有言所有行经过滤后,极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是优秀的、值得效仿的、值得推荐的、感动人的、能够化人的“行”。换句话说,德的培养与建立,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调整,修正、调整那些大多数人们不喜欢、不赞成的、讨厌的已“行”之“行”然后将这些“行”上升到理论——即是某种行为规范的“德”,这就是德的来源。


  而一旦某种德的规范建立起来了,这个德的规范必定是经大多数人“行”的实践后的东东,上文说了,有很多大众不喜的已经在德的建立过程给否定掉了,此后的人最简单的就是照此施行了,没必要再重复前人的试错过程了。


  但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古代留传下来的德行蔑视呢?就《世说新语》的的事迹而言,竹林诸人之所以要非周孔而薄汤武呢?他们其实非的是儒家价值在当世的那种僵化异化的形式。鼓吹那些价值的人并不践行那些价值,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谓名不符实。所以他们要做出矫枉过正的姿态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但骨子里,他们并不决然反对儒家道德的内在价值,只是对那些言行不一者的藐视而已。另外据何新的解释,很多怪异行为,如裸体,那是因为“服食求神仙”后,一是身体巨热,二是还很痒痒,所以干脆光着算了。究其因“终是药所误”罢了。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