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请先看四小段“喫饭”的叙述:

 

地道的元末北方口语

喫饭呵,拣口儿喫。清早晨起来,梳头洗面了,先喫些个醒酒汤,或是些点心,然打饼熬羊肉,或白煮羊腰节胷(同胸)子,喫了时,喫些酪解粥。骑著鞍马,引着仆奴,著几个帮闲的般弄着,先投大酒馆里坐下,二三十酒肉喫了时,酒带半酣,引动心,座子人家里去。……(原本老乞大,刊于1418-1450。《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华书局,2005,P43-44。注:原文为繁体)

 

****************

 

地道的明初北方口语上述版本较为古朴,由元至明,语言风格变动不少

喫饭呵,拣口儿喫。清早晨起来,梳头洗面了,先喫些个醒酒汤,或是些点心,然后打饼熬羊肉,或白煮著羊腰节胷子,喫了时,骑著鞍马,引着伴当,著几个 帮闲的弄着,先投大酒里坐下,一二酒肉喫了时,酒带半酣,引动心,唱的人家里去。……(老乞大谚解下,刊于1507-1517。《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华书局,2005,P94。注:原文为繁体)

 

****************

 

地道的清前期北方(京)口语(又过了三百年,语言风格变动更大了)

吃饭么,要拣可口的吃。清早起来,梳了头洗了脸,先吃些醒酒汤,或是点心。然后打饽饽炒肉,或白煮羊腰节胷子。完了,骑着马,引着伴当,着几帮闲陪着,往大大酒肆里坐下,不爱银子多少,把酒肉吃饱了。酒带半酣,引动淫心,就到唱的人家里去。……(老乞大新释,刊行于1761。《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华书局,2005,P147。注:原文为繁体)

 

****************

刊行于1795年,距上个版本仅三十年,语言风格变动不大,因上个版本有些字词过于“新潮”,因些略加修改

 

喫饭么,拣个可口儿的。清早起来,梳了头洗了脸,先喫些醒酒汤,或是点心,然后打饽饽炒肉,或白煮着羊腰节胷子。喫完了,骑着马,引着伴当,着几帮闲的陪着,往大酒肆里坐下,不爱银子多少,把酒肉喫饱了。酒带半酣,引动淫心,就到唱的人家里去。……(重刊老乞大谚解,刊行于1795。《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中华书局,2005,P197。注:原文为繁体)

 

****************

一点说明:乞大意为契丹,《老乞大》意为“中国通”。此书是朝鲜时代(1392-1910)官方颁行的学习汉语的指定用书。 此系列书非常有价值。我在此只想讨教、讨论一个“喫”字。

 

一、“喫饭”一词是用于北方还是南方?换句话说,是北人还是南人更习惯用这词来表达我们现在常说的“吃饭”?以我本人为例,在上大学前未曾到过长江以南,待到南昌上大学后,本地同学则均使用“喫饭”一词。

 

二、“喫”与“吃”是否一音之转呢?即,原本只有“吃”字,南人舌头不善儿化音,说此字时,发出的是“喫”音。“喫”实为“吃”的音译。

 

三、接上问,是否可倒过来?即,“喫”为本音,“吃”为音译。

 

四、“喫”与“吃”本是两个字,一直并行,有着各自的流行地域或人群?从上述四个版本的老乞大看,北人是说“喫”的,但清朝的两个版本一为“吃”、一为“喫”,是否当时官场以“喫”为雅音,吃为俗音?

 

五、南方北方最初均只有“喫饭”一词,后出现“吃饭”一词,才开始出现分化,但不分南北,随个人喜好采用,也无雅俗之分?

 

以上诸问题,恳望与大家讨论。

补:搜索《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海上花列传》,均未见“喫饭”一词,这些基本都是世情书,且作者南北不一,“海上花”还是用吴地方言所写,莫非明清时至少在书面上已统一于“吃饭”?可是在民间,尤其是现在的南方,仍然能常听到“喫饭”。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