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图一:《新式标点西厢记》与《新式标点经史百家简编》

读罢柳萌老师“读的书与摆的书”一文,深以为是,并有所触动。遂翻检旧书,择取不同时期“读摆之书”若干,辅以书影,简作注释。妄续貂尾,不为附骥,仅愿年轻读者能对“读摆之书”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本文既可视为该文的回复,也可与该文对读,尚不失“图文并茂”。

  在文章开始之前,笔者先引述一段话:

(诗稿)共三册,是用小学生的练习薄抄写的。字体细小纤弱,像是十三四女学生的手笔,偶尔抄错一两个字,还用白纸贴上,重新抄好。所用练习薄,如同新从南纸店买出来,干净得似未触手。三本诗稿,装在一个旧封套里,写好他自己的姓名和通讯处,贴好邮票一角八分,旁注“挂号”二字,这是为的:别人看过以后,即可很方便地送到邮局,给他寄回去。我想:这都是老一代人的习惯。……(以上文字见《尺泽集》,孙犁著,“读柳萌诗作记”,页161。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一版一印)

从上述引文不难得出如下信息,柳萌老师自己喜欢的书是什么样的,孙犁这样“老一代人”喜欢什么样的书。简单说,这样的书在外表上与小学生的练习薄相似。这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但这样的书其实离开我们的日子并不太远,建国前的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建国后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它们发行的很多书籍都是这样的。下面我们就以这个标准欣赏一些离我们并不久远、但在今天确实又久违了的书籍吧。

图一:《新式标点西厢记》与《新式标点经史百家简编》。这两本书都标为“新式标点”,这种书籍在民国时有很大一批,很大程度推广了古典文学的普及。《新式标点西厢记》,民国23年9月初版,标点者:归采臣,校阅者:张玉成,出版者:大新书局;《新式标点经史百家简编》,民国22年三版,标点、注释者:抱恨生,新文化书社印行。这两个出版社的名气都是比较一般的,与之类似的还有大达图书供应社等,但都出版了相当数量的“新式标点”书籍,而且价格便宜,有一部分还成了建国后新刊同名书籍的参考(如《西厢记(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一版一印,就是参考的图中的那本西厢记)。通过标尺可以看到,书的开本较小,页码也只有百页上下。应该说,它们是一批先行者、探索者,为推出适合读者“读的书”作了成功的市场化努力。


图二:万有文库系列书
  图二:《万有文库》堪称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大型现代丛书,它是由王云五先生策划整理的,1929年至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王云五在《万有文库第一二集印行缘起》中说得清楚:《万有文库》之目的,一方在以整个的普通图书馆用书供献于社会;一方则采用最经济与适用之排印方法,更按《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刊类号于书背,每种复附书名片。除解决图书供给之问题外,将使购书费节省十之七八,管理困难,亦因而减少。笔者认为《万有文库》是最适合“读的书”,时至今日,很多读者仍非常怀念这套丛书。书影信息,左:《青楼集及其他四种》,商务印书馆出版,1939年初版,1959年10月重印;右: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万有文库之《史记》两小册,标数为第一集一千种。
[subtitle=]

图三:商务印书馆《石头记》
  图三:这部《石头记》是商务印书馆1930年初版,1957年按原版型重印的,精装两厚册,现在看起来,这是不适合“读的书”,因为太厚了。可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这套书是30册,非常适合阅读。尝见一著名文人回忆说,在“文革”被批判之余就翻阅这部书。因为这书又薄又小,随便揣在哪都很方便,又有图又有评,看起来意味无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很多大部头名著基本都是这种形式,且价廉质优,由此可看出其为读者服务的良苦用心。今天的中华书局重印的很多书籍不似同名老版书质优,纸薄且脆,价格倒是翻了好几个跟斗。回首前人,为之一唉!


图四:平明出版社《契诃夫小说选集》

图五: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发行的书籍
  熟悉现代文学的读者,对图四、图五中所示的平明出版社、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应该不会陌生,这些都是较著名的图书发行社,所发行的图书与商务印书馆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均是非常适合“读的书”。之所以能这样,我认为,这与这些书的出版者(发行者)同是“爱读书爱写书”的人是密不可分的。在那时,他们往往今天你是我的出版者,明天我又可能是你的出版者,既大家都有可能既是作者也是出版者。如鲁迅、郑振铎、阿英、巴金等很多人都是这样,所以他们编辑出版的书肯定都是非常适合“读的书”。如果我们今天感觉很多书不适合“读”了,那我们是否有必要问一问:出版这些书的人是否是真正的读书人呢?

书影信息:《契诃夫小说选集——镜子集》汝龙译,平明出版社,1951年初版,《契诃夫小说选集——邻居集》汝龙译,平明出版社,1953年初版;《许地山选集》,茅盾主编,开明书店1951年初版,1952年二版;《曼陀罗集》陈白尘著,巴金主编,民国25年初版,民国37年3版


图六:古典文学出版社发行的书籍
  图六:古典文学出版社承袭了好的传统,建国后出版众多古典文学,开本,厚度都比较合适,是一个赢得读书人喜爱的出版单位,但有些书也略显厚一些,如《水浒戏曲集——第二集》,共434页。书影信息:《武王伐纣平话》,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一版一印;《水浒戏曲集——第一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一版一印,;《水浒戏曲集——第二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一版一印
[subtitle=]

  


图七:鲁迅、孙犁所著图书书影
  图七:这两本书,左为鲁迅著,右为孙犁著,我想要说的是,其实出版社也是看人下菜碟儿。仅以上述两人的作品来说,出版时间上相差了整整40年,然而封面设计形式惊人得相似。为什么会这样?一般来讲,出版社将书弄成什么样子,都要征求一下作者的意见,当然如果这个作者的名气、来头儿越大,出版单位就越会听从其意见。最终书籍被设计成什么样儿,既有出版单位的责任,也有作者的一份责任。书籍最终的样子是可以看出作者、出版单位的修养、品味。要知道,在民国时期,很多作者都是亲自设计封面、版式的,如鲁迅、巴金、张爱玲、萧红等等。可现在这个习惯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不知是作者人懒?还是出版单位官僚?抑或两者都有。书影信息:《南腔北调集》鲁迅著,鲁迅全集出版社,民国38年7月3版; 《无为集》,孙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一版一印




图八:岳麓书社与“五角丛书”
  图八:柳萌老师在文章中说到,“现在的图书出版,考虑经济效益多,思谋读者方便少,几乎成了普遍的现象”。这上面的两家出版单位曾经为消除这一现象作了努力,我们不应忘记它们。岳麓书社出版了很多古籍,价格非常便宜,只是字号太小了,不太适宜中老年及视力不太好的人阅读,虽然是获取了知识,但读起来不够惬意,严格说这套丛书是不适合“读的书”,也不是“摆的书”,因为无论外形,还是定价,均显寒酸;“五角丛书”更是直接指向“价廉”,每册统一定价五角,开本,厚度,均属于“读的书”。只是现在看来,都是分量较轻的作品,如果能向大部头名著挺进,仿“万有书库”模式,将大著分为几册甚至十几二十几册出版,那将会是别有一番效果。现在这套丛书好像也没有了。书影信息:《西游记》,岳麓书社1991年第7次印刷,精装定价:7.30元,平装:5.80元;五角丛书,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九:“摆的书”
  图九:还是引柳萌老师文章中的一句话,“如今网络阅读很活跃,纸质图书日渐式微”。说实话,我是不愿意看到这种场面的。但是看看上面这两部书,左侧的是典型的“摆的书”,奢华得像个土老财;右边的则是现在图书的最常见的开本。看这样的书,基本是要正襟坐在写字台前,欠着身子,费力地看。与其这样,还真的不如在电脑前读它们,何况现在越来越多的纸质书均可在网上下载到电子版。

电子书是否最终会取代纸质书,我不得而知。只是我偶尔会自问:红袖添香时,是人香?还是书香?雪夜闭门后,是炉火暖人?还是禁书暖心?卧读古贤书之际,是求知?还是享受?抑或这早已成为睡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纸质书会消失吗?您说呢?

话题:



0

推荐

王新江

王新江

182篇文章 5年前更新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您省的也么哥?您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元】邓玉宾

文章